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草莓萎凋病的發病症狀和發病規律


草莓萎凋病的發病症狀和發病規律

一般農友常稱為"大小葉",近期在苗栗大湖與獅潭等草莓專區,染病情況相當嚴重。


發病症狀:
在匍匐莖抽生期,子苗容易得病。
開始發病時,幼苗新葉黃化失綠,繼續發展,葉片扭曲呈船形。
三出複葉中往往只有12片小葉畸形,並且畸形葉多發生在植株一側。
發病植株生長發育不良,沒有生機,從葉片邊緣開始乾枯,最後全株枯死。
切開根莖、葉柄、果柄,可以看見維管束發生褐變;根量減少,變成黑褐色,甚至腐敗。


 
病原菌和發病規律:
草莓萎凋病病原為尖孢鐮刀菌草莓專化型(Fusarium axysporum fspfragariae)該病病原菌是由半知菌亞門瘤座菌科尖孢鐮刀菌屬真菌。病原菌能形成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發育適溫為28℃。該病是土傳病害,育苗圃79月份發病,保護地和露地栽培開花結果期發病。土壤通透性差,過幹過濕,氮肥過多或有線蟲危害的地塊均容易發病。病菌靠土壤和秧苗傳播,連作會加重發病。



萎凋病是草莓的常見病,部分地區散佈,連茬種植或棚室栽培發病重。一般零碎發病,輕度影響生產。嚴重時病株率可達30%以上,引起植株逝世亡,對生產有明顯的影響。 症狀辨認多在苗期或開花至收穫期發病。

發病初期心葉變黃綠或黃色,有的捲縮或產生畸形葉,引起病株葉片失往光澤,植株生長衰弱,在3片小葉中往往有12片畸形或小葉化,且多產生在一側。
老葉呈紫紅色萎蔫,後葉片枯黃至全株枯逝世。剖開根冠可見葉柄、果梗維管束變成褐色至黑褐色。根部變褐後縱剖鏡檢可見很長的菌絲。

防治方法從無病田分苗,栽植無病苗。栽培草莓田與禾本科作物進行3年以上輪作,最好能與水稻等水生作物輪作,後果更好。發現病株及時拔除,集中燒毀或深埋。

專家提示:草莓萎凋病一種真菌性病害。

病原在病株分苗時進行傳播蔓延。病原從根部自然裂口或傷口侵進。發病溫限1832℃,最適溫度3032℃。連作,土質粘重,地勢低窪,排水不良,地溫低,耕作粗放,土壤過酸,施肥不足,偏施氮肥,施用未腐熟肥料,均能引起植株根系發育不良,都會使病害加重。土溫15℃以下不發病,高於22℃病情加重。
 
※※※ 如需"非農藥防治處理方法"請來信或留言洽詢 ※※※

本公司在今年度在育苗、栽培期間田間試驗,獲得顯著的成效
有效控制病情、降低發生率、提高作物生長優勢
欲知防治方式歡迎來信(t168net@yahoo.com.tw)、
來電( 0921-383751)或部落格留言洽詢


 

版權所有

版權屬微綠有限公司
使用本部落格所有資料必須加註引用來源
歡迎線上資訊交流使用,如需應用於商業行為,
請洽詢取得授權。
若本部落格發表之文章若有侵權問題請來信告知,將立即改善處理。

線上商店

歡迎參觀我的賣場 歡迎光臨我的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