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萎凋病(鐮孢菌)實驗成果益菌活化酵素(M-D)
發病症狀- 在匍匐莖抽生期,子苗容易得病。
- 開始發病時,幼苗新葉黃化失綠,繼續發展,葉片扭曲呈船形。
- 三出複葉中往往只有1~2片小葉畸形,並且畸形葉多發生在植株一側。
- 發病植株生長發育不良,沒有生機,從葉片邊緣開始乾枯,最後全株枯死。
- 切開根莖、葉柄、果柄,可以看見維管束發生褐變;根量減少,變成黑褐色,甚至腐敗。
病原菌
- 草莓枯萎病病原為尖孢鐮孢菌草莓專化型 (Fusariumaxysporumf.sp.fragariae)。
- 該病病原菌是由半知菌亞門瘤座菌科尖孢鐮刀菌屬真菌。
- 病原菌能形成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發育適溫為28℃。
- 該病是土傳病害,育苗圃7~9月份發病,保護地和露地栽培開花結果期發病。
- 土壤通透性差,過幹過濕,氮肥過多或有線蟲危害的地塊均容易發病。
- 病菌靠土壤和秧苗傳播,連作會加重發病。
發病規律
- 枯萎病是草莓的常見病,部分地區散佈,連茬種植或棚室栽培發病重。一般零碎 發病,輕度影響生產。嚴重時病株率可達30%以上,引起植株逝世亡,對生產有明顯的影響。 症狀辨認多在苗期或開花至收穫期發病。
- 發病初期心葉變黃綠或黃色,有的捲縮或產生畸形葉,引起病株葉片失往光澤,植株生長衰 弱,在3片小葉中往往有1~2片畸形或小葉化,且多產生在一側。
- 老葉呈紫紅色萎蔫,後葉片枯黃至全株枯逝世。剖開根冠可見葉柄、果梗維管束變成褐色至 黑褐色。根部變褐後縱剖鏡檢可見很長的菌絲。
發病條件
- 防治方法從無病田分苗,栽植無病苗。
- 發現病株及時拔除,集中燒毀或深埋。
- 病原在病株分苗時進行傳播蔓延。病原從根部自然裂口或傷口侵進。發病溫限 18~32℃,最適溫度30~32℃。
- 連作,土質粘重,地勢低窪,排水不良,地溫低,耕作粗放,土壤過酸,施肥不足,偏施氮 肥,施用未腐熟肥料,均能引起植株根系發育不良,都會使病害加重。土溫15℃以下不發病,高於22℃病情加重。
三片單葉會有1~2片畸形或小葉化 (照片來源:微綠有限公司)
發病初期心葉變黃綠或黃色,有的捲縮或產生畸形葉 (照片來源:微綠有限公司)
第2區田間試驗
•培育子株階段
•六月中旬發病,已損
失高達2/3子株
•育苗面積約1分多,
目前轉移到小面積培育
•試驗期間: 8/6~迄今(9/5)
(照片來源:微綠有限公司)
本公司在今年度育苗期間進行數區
田間試驗,均獲得顯著的成效
有效控制病情、降低發生率、提高
作物生長優勢
欲知防治方式歡迎來信(t168net@yahoo.com.tw)或留言洽詢
如有任何問題與資材需求,煩請洽詢本公司(0977-080428) 或用LINE諮詢 (請加入ID microgreen)
資料提供與整理:微綠有限公司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列印)
資料提供與整理:微綠有限公司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列印)
微綠有限公司 農業最佳處方籤 ( http://agri.microgreen.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