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植物的逆境生理(三) 抗寒生理(下)

植物的逆境生理(三)  抗寒生理(下)

二、冷害生理
冷害(CHIllIng Injury)是指喜溫植物受0℃以上低溫的危害。亞熱帶和熱帶植物常常遭受冷害,植物對0℃以上低溫的適應稱為抗冷性。在我國冷害經常發生在早春和晚秋作物上,冷害主要在作物苗期和籽粒或果實成熟期危害。如水稻、棉花、玉米在春天播種後,常遇0℃以上低溫的危害,造成死苗或生長緩慢。晚稻灌漿期遇到寒流造成空癟不實。很多果樹遇到10℃以下低溫的影響,花芽分化遭破壞,引起結實率降低。起源於熱帶、亞熱帶植物的果實(如荔枝果實)及貯藏器官(甘薯塊根),在過低的溫度中貯藏也會引起冷害,生理異常,不能安全貯藏。這些都是作物生產上和果蔬產品貯藏上常見的冷害現象,也是很多地區限制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冷害對植物的傷害
1.細胞膜結構破壞、原生質透性增大低溫使膜中的脂類固體化,使膜的流動性降低,膜收縮而出現裂縫或通道,因而使膜的透性增大,電解質會有不同程度的外滲,以至於電導率會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據測定,受冷害的甘薯、菜豆和玉米的根釋放出的離子,比正常的根釋放的離子多得多。目前常常用質膜透性來判斷植物受冷程度,抗寒性較強的細胞或受害輕者不僅透性增大的程度較小,並且透性的變化可以逆轉,易於恢復正常,抗寒性弱的細胞,不僅透性大為增加,並且不可逆轉,不能恢復正常,以至造成傷害甚至死亡。此外,對冷害敏感植物(番茄、煙草、西瓜、甜瓜、玉米等)的葉柄表皮毛,在10℃下1~2Min後原生質流動很緩或完全停止;而對冷害不敏感的植物(馬鈴薯、甜菜、胡蘿蔔、甘藍等),在0℃仍有原生質流動。

2.水分代謝失調植物經過零上低溫危害後,吸水能力和蒸騰速率都比對照顯著下降。從水分平衡來看,對照的吸水大於蒸騰,體內水分積存較多,生長正常;而受害的植株,根部活力被破壞較大,根壓微弱,可是蒸騰仍保持一定速率,蒸騰顯著大於吸水,使體內水分平衡遭到破壞,造成生理乾旱,因而出現芽枯、頂枯、莖枯和落葉等現象。抗寒性強的品種,失水較少;抗寒性弱的品種,失水較多。水稻秧苗在寒潮過後,出現“幹尾”現象,就是由這種原因造成的。

3.光合速率降低低溫影響葉綠素的生物合成和光合速率,如果加上光照不足(寒潮來臨時往往帶來陰雨),影響更是嚴重。試驗證明,隨著低溫天數的增加,秧苗葉綠素含量逐漸降低,不耐寒品種更是明顯。葉綠素被破壞,低溫又影響酶的活性,因而光合速率下降。冷害時間越長,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越大,耐寒品種比較好一些(圖8-7)。

4.呼吸作用大起大落受低溫的影響,許多材料(例如水稻秧苗、黃瓜植株、三葉橡膠樹或者甘薯塊根、蘋果、番茄、南瓜等果實)在冷害初期,呼吸速率就升高;隨著低溫的加劇或者時間延長,至病症出現的時候,呼吸速率更高。表8-2是零上低溫對黃瓜幼苗線粒體呼吸的影響,與對照相比,處理第一天呼吸速率有微弱增加,第二天提高一些,第三天上升更多,出現明顯冷害症狀。以後呼吸速率又迅速下降,同時無氧呼吸比例增大,造成一些有毒物質(乙醇、乙醛等)的積累。

5.有機物分解佔優勢秧苗受冷害以後,分解蛋白質的酶活性顯著增加,蛋白質分解大於合成。隨零上低溫天數的延長,蛋白氮逐漸減少,可溶性氮逐漸增多,游離氨基酸的數量和種類都增加。WIldIng研究了苜蓿游離氨基酸與抗寒性的關係,發現抗寒品種的根部從8月份到12月份期間游離氨基酸增加21%,而可溶性氮增加31%,不抗寒品種的含氮化合物無顯著變化。棉花幼苗遭冷害後,RNA、ATP和其他核苷酸數量都減少。秧苗的澱粉含量在低溫初期略有降低,可溶性糖的含量則增加,以適應低溫環境。

(二)冷害的機理
冷害的病症有變褐、乾枯、表面凹陷和壞死等,但這些病症因植物組織和傷害程度而異,而且反應表現遲緩。目前對冷害的本質瞭解得還不多,一般認為冷害是整個代謝過程遭受干擾破壞,趨於紊亂,產生毒物所致。對於受冷害的植株,往往利用組織的透性判斷其冷害程度,因為,透性大小可以反應細胞膜的結構狀況。並且,膜系統的損傷是受害的第一步,第二步是由於膜損傷而引起代謝紊亂,導致死亡。脂類是構成膜的主要成分之一,構成脂類的脂肪酸有飽和與不飽和脂肪酸兩大類。分析抗寒性強弱不同的作物和不同品種的細胞膜系統或線粒體膜中兩類脂肪酸含量的比值,發現抗寒性強的作物或品種比抗寒性弱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增加,膜的液化程度增大,從而使其收縮性和膨脹性增大,在低溫下不易破裂損壞。相反,細胞膜系統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少,膜的液化程度低,伸縮性小,同時在冷害時,膜易從液晶態轉變為凝膠態,膜收縮出現裂縫或通道,一方面使透性劇增,另一方面使結合在膜上的酶系統受到破壞,酶活性下降,氧化磷酸化解偶聯,而不在膜上的酶卻活躍起來,由於結合在膜上的酶系統與在膜外游離的酶系統之間失去固有平衡,破壞原有的協調進程,於是積累一些有毒物質(乙醇、乙醛、丙酮等),時間過長會使植物中毒。

(三)提高植物抗冷性途徑
1.低溫鍛煉低溫鍛煉是一個很有效的途徑,植物對低溫的抵抗完全是一個適應鍛煉過程,很多植物如預先給予適當的低溫鍛煉,即可經受更低溫度的影響,不致受害。否則,如突然遇到低溫就會受到災害性影響。例如,春季溫室、溫床育苗時,在露天移栽前,必須先降低室溫或床溫,幼苗移栽大田後其抗冷性才較強,否則很容易受害。如番茄苗移出溫室前經過1~2d10℃處理,栽後即可抵抗5℃左右低溫,黃瓜苗經10℃鍛煉即可抗3~5℃低溫。前蘇聯科學家很重視植物抗寒鍛煉,例如,玉米幼苗從最適溫度直到0℃低溫逐漸降低,而後再從低溫再升高到最適溫度,這樣處理後玉米抗冷性明顯地提高。經鍛煉的植物細胞學研究證明,膜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增加,相變溫度降低,透性穩定,細胞內NADPH2∶NADP+比值增高,ATP含量增高,可見低溫鍛煉對細胞代謝影響很大。

2.化學誘導使用化學藥物誘導植物提高抗冷性已有不少報導,例如:玉米、棉花種子播前用TMTD(福美雙)處理,可提高植物的抗寒性,其他如2,4-D,KCl+NH4NO3+H2BO4噴施瓜類葉面也有保護不受低溫危害的效應。細胞分裂素、脫落酸等激素也能提高植物抗冷性,激素的效應可能是影響其他生理過程而產生間接作用,如脫落酸很可能是改變細胞水分平衡使低溫不出現生理乾旱。

3.調節氮磷鉀的比例增高鉀肥比重能明顯地提高植物抗冷的作用,在農業生產上很有實際效應。目前生產上為了提高作物的產量和抗寒性,採用的措施是“穩氮補磷增鉀”。



如有任何問題與資材需求,煩請洽詢本公司(0977-080428) 或用LINE諮詢 (請加入ID microgreen)
資料提供與整理:微綠有限公司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列印)
微綠有限公司   農業最佳處方籤 ( http://agri.microgreen.com.tw/ )

植物的逆境生理(四) 其他抗性─抗澇性(淹水)

植物的逆境生理(四)  其他抗性─抗澇性(淹水)


(一)濕害和澇害
1.濕害指土壤過濕,水分處於飽和狀態,土壤含水量超過了田間最大持水量,根系完全生長在沼澤化泥漿中,稱這種澇害叫濕害。濕害能使作物生育不良,原因是:第一,土壤全部空隙充滿水分,根部呼吸困難,導致根系吸水吸肥都受到抑制。第二,由於土壤缺乏氧氣,使土壤中的好氣性細菌(如氨化細菌、硝化細菌和硫細菌等)的正常活動受阻,影響礦質的供應;另一方面嫌氣性細菌(如丁酸細菌等)特別活躍,使土壤溶液的酸度增加,影響植物對礦質的吸收。與此同時,還產生一些有毒的還原產物,如硫化氫和氨等,能直接毒害根部。濕害雖不是典型的澇害,但實際上也是澇害的一種類型。
2.澇害典型的澇害是指地面積水,淹沒了作物的全部或一部分。低窪、沼澤地帶、河邊,在發生洪水或暴雨之後,常有澇害發生,澇害會使作物生長不良,甚至死亡。我國幾乎每年都有局部的澇災現象,6~9月是出現澇災的時期,給農業生產帶來很大損失。

(二)澇害對植物的影響
水分過多對植物影響的核心是液相代替了氣相,使植物生長在缺氧的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
1.對植物形態與生長的損害水澇缺氧可降低植物的生長量,例如,兩種C4植物(玉米和莧菜)生長在僅4%O2的環境中,24d後幹物質生產降低分別為57%和32%~47%,受澇的植物生長矮小,葉片黃化,葉柄偏上生長,根系變得又淺又細,根毛顯著減少。土壤和積水會使旱地作物根系停止生長,然後逐漸變黑、腐爛發臭、很快整個植株都會枯死。淹水對種子萌發的抑制現象最為明顯,水稻種子淹沒水中會使其發生不正常萌發現象,芽鞘伸長,葉片黃化,不長根,有時僅有芽鞘伸長而其他器官不發生,必須通氣後才會長出根。此外,缺氧對細胞亞顯微結構也會產生很大影響,線粒體必須在通氣條件下才能正常發育,而在缺氧下,數目及其內部結構都出現異常,如脊的數目和排列都出現異常。不同器官的細胞對缺氧反應不同,如水稻胚芽鞘在無氧條件下,線粒體發育基本上是正常的,而根細胞在缺氧時線粒體發育不良,這說明根對氧比較敏感。

2.對代謝的損害根據瓦布格效應,氧氣是光合作用的抑制劑,可是在淹水情況下,缺氧反而對光合作用產生抑制作用。例如:玉米與粟生長在4%O2下,光合作用明顯降低。缺氧對光合作用的抑制可能是水影響了CO2擴散或間接限制CO2擴散,大豆在土壤淹水條件下,光合作用本身並無改變,但同化物向外輸出受阻,因光合產物積累而降低了光合速率。缺氧時呼吸作用的影響主要是抑制有氧呼吸,促進無氧呼吸,如菜豆淹水20H就發現有大量無氧呼吸的產物,如丙酮酸、乙醇、乳酸等,小麥與黑麥在淹水時同樣發現酵解作用加強,無氧呼吸產物積累。很多植物被淹時,蘋果酸脫氫酶(有氧呼吸)活性降低而乙醇脫氫酶和乳酸脫氫酶(無氧呼吸)活性成倍增加,所以有人認為乳酸脫氫酶可作為品種澇害指標,乙醇脫氫酶可作為根系的澇害指標。此外,還發現在水中生長的水稻胚芽鞘,過氧化物酶活性降低。

3.營養失調經水淹的植株常發生營養失調,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由於缺氧降低了根對離子吸收活性,另一方面是由於缺氧和嫌氣性微生物活動產生大量CO2和還原性有毒物質,從而降低了土壤氧化—還原勢,使得土壤內形成大量有害的還原性物質如H2S、Fe2+、Mn2+以及醋酸、丁酸等。生長在淹水土壤中的水稻,植株中氮、磷、鉀、鈣與鐵的含量高於生長在田間持水量適中的植株。一方面由於淹水改變了土壤理化性質,如酸度增加,當pH降為4.5時,就會妨礙硝化作用,引起氨的損失,同時大量的錳、鋅、鐵等被還原後可溶性增加容易被流失,引起植株營養虧缺;另一方面植株對這些可溶性元素又吸收過多,常引起水稻中毒而死亡。施用KNO3和尿素可減輕澇害,也是基於對營養的補充。

(三)植物抗澇性
不同作物抗澇性不同,陸生喜濕作物中芋頭比甘薯抗澇,旱生作物中,油菜比馬鈴薯、番茄抗澇,蕎麥比胡蘿蔔、紫雲英抗澇,水稻中秈稻比糯稻抗澇,糯稻又比粳稻抗澇。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時期抗澇程度不同,如水稻一生中以幼穗形成期到孕穗中期受害最嚴重,其次是開花期,其他生育期受害較輕。孕穗期是花粉母細胞及胚囊母細胞減數分裂期,如果讓稻苗地上部淹水,就可破壞花粉母細胞發育,造成穎花與枝梗退化,使大量的籽粒空癟(見表8-4)。

作物抗澇性的強弱決定於對缺氧的適應能力:

1.發達的通氣系統很多植物可以通過胞間空隙系統把地上部吸收的O2輸入到根或者缺氧的部位,水生植物抗淹水的機理主要是依靠發達的胞間空隙系統,據推算水生植物的胞間空隙約占地上部總體積的70%,而陸生植物細胞間隙體積占20%。通常陸生植物如水稻、小麥、番茄、蠶豆等也具有這種性能,而水稻由於長期對沼澤化土壤的適應,它的胞間隙系統比小麥等旱作作物發達,由地上部向地下部送O2能力較強,一般三葉期水稻地上部所吸收的O2有30%~70%下運到根系,稗草在二葉期下運O2為60%,水培的小麥與豌豆幼苗分別為30%和20%。由於水稻向下輸O2能力強,所以根際氧化勢高,降低了根際還原物質如Fe2+、Mn2+等的積累,並能保持根的細胞色素氧化酶與氧化磷酸化活性,有利於根的生長,所以水稻較小麥等旱作作物耐澇。由此可以推斷,凡是細胞間隙發達的作物抗澇性均較高。

2.提高代謝上耐氧能力以上所述的耐缺氧的機理並非真正忍耐缺O2,而是通過一種方式補償體內O2不足,真正耐缺氧的植物或器官,應該是根生長在缺氧條件下比通氣良好條件下更加有效。如有一種耐澇的千里光屬的植物,根在缺O2下呼吸略受抑制,可地上部幹重反而增加,這類植物生長在通氣良好條件下則是無益的。

(四)抗禦水澇措施
1.提高作物抗澇性途徑
(1)增施礦肥:從理論上講,水澇通過缺氧和淋溶而使某些礦質元素虧缺,因此,施入礦質肥料可以預防和補償上述損失,田間試驗也證明這是一種有效的措施。如RlTTer等人就曾發現,玉米株高在76CM時淹水24H,減產14%,淹水96H,減產30%,如果土壤中含有較多的礦質元素,則澇害減輕,在玉米抽絲期,淹水後減產16%,在高氮水準下,可以不減產。(2)培育抗澇品種:利用常規育種、遺傳工程等方法培育抗澇品種是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國外報導已培育出不少抗澇作物品種,如小麥、玉米、高粱以及一些果樹品種。(3)防澇種植方式:如高壟種植,既能提高地溫,又保墒保苗,排水解澇;台田栽培,即在一定面積上,四周開溝排水,溝土作高畦,作物以帶狀種于高畦上,既避免地段積水,又通風透光。
2.防澇防澇的根本措施是封山育林,植樹種草,滯滲徑流,保持水土,防治山洪,嚴禁坡地開荒,維持生態平衡,減少泥石流。其次是加固危險地段,提高抗洪能力;修築水庫攔蓄洪水,整治江河,利用窪地承泄排水;挖溝攔截水流,分段治理。
3.治澇水澇已經發生,治澇是首要問題。(1)加速排水,爭取作物頂部及早露出,以免窒息死亡;(2)耙松土壤,增大土壤透氣性,儘快恢復作物正常生長;(3)改種耐澇作物。




如有任何問題與資材需求,煩請洽詢本公司(0977-080428) 或用LINE諮詢 (請加入ID microgreen)
資料提供與整理:微綠有限公司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列印)
微綠有限公司   農業最佳處方籤 ( http://agri.microgreen.com.tw/ )

植物的逆境生理(三) 抗寒生理(上)


 植物的逆境生理(三)  抗寒生理(上)

一、凍害生理
由0℃以下的低溫引起植物的傷害,稱為凍害(freezing injury)。其中與農業生產關係密切的凍害是霜害,凍害常引起植物組織結冰,因而使植物受傷甚至死亡。

(一)凍害對植物的影響
1.植株含水量下降當秋末冬初,溫度下降,秋播作物和木本植物的生長速度逐漸減慢,根系對水分吸收減少,含水量逐漸下降。隨著抗寒鍛煉的進行,細胞內親水性膠體增加,束縛水含量相對增加,自由水含量則相對減少,因為束縛水含量相對增多,有利於植物抗凍性的加強。含水量極低的植物組織、器官或有機體,如種子、花粉粒、細菌或真菌的孢子,能忍受極低的溫度,可見,植物組織忍耐凍害的程度與其含水量密切相關。

2.呼吸作用的影響大多數植物的呼吸作用隨溫度的下降逐漸減弱,一般減少到正常呼吸作用的1/200,並且抗凍越強的植物,其呼吸作用下降程度越顯著。細胞呼吸微弱,消耗糖分少,有利於糖分保存;細胞呼吸微弱,代謝活動低,有利於對不良環境條件的抵抗。有研究報導,抗寒性較強的小麥品種密羅諾夫808在維持生命的呼吸強度方面比抗寒性較差的基希涅夫斯卡亞早熟小麥高。冬季在零下低溫影響下,他們逐漸觀察到小麥密羅諾夫808分蘖節的呼吸對氧的需求較高,受過低溫鍛煉的黃瓜根系,低溫下呼吸稍有增加,沒有經過鍛煉的根系在低溫下呼吸猛然升高,這種猛然升高是新陳代謝破壞的標誌。經測定,沒有經過低溫鍛煉的黃瓜植株內酸溶性有機物含量下降顯著,證明呼吸效率的主要指標——氧化磷酸化反應受到破壞。GrAHAM等指出,原產於較寒冷氣候下的植物,在所給定低溫下,一般都有較高的呼吸速率。植物的抗寒性與其低溫下的呼吸強度之間是否存在著相關性還需要更深入研究。不過,孫愛民等認為,小麥抗寒品種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及其他代謝活動的降低與抗寒性密切相關,能使物質代謝沿著適應抗寒性的途徑變化。

3.脫落酸等物質含量增多多年生樹木(如樺樹等)的葉片,隨著秋季日照變短、氣溫降低,逐漸形成較多的脫落酸,運到生長點(芽),抑制莖的生長,並開始形成休眠芽,葉片脫落,植株進入休眠階段,以提高抗寒性。此外,Wilding研究了苜蓿游離氨基酸與抗寒性的關係,發現抗寒品種的根部從8月份到12月份期間游離氨基酸增加21%,而非氨基氮增加13%。處於零度低溫的大麥植株內,其亮氨酸、色氨酸、蛋氨酸和丙氨酸的含量增加,而谷氨酸的含量卻降低,抗寒品種在零度低溫下的植株這些氨基酸含量的提高要比不抗寒品種明顯。對於抗凍植物來說,精氨酸和脯氨酸的積累被認為是正常情況。游離脯氨酸能促進蛋白質水合作用,由於親水、疏水表面的相互作用,蛋白質膠體親水面積增大,能使可溶性蛋白(清蛋白類)沉澱。因此,在植物處於低溫脅迫時,它使植物具有一定的抗凍性和保護作用,它能維持細胞結構、細胞運輸和調節滲透壓等。實驗證明,植物的抗寒性與脯氨酸的含量存在相關性,例如,皺葉甘藍的抗寒性變化與游離脯氨酸的增加是相關的,在甘蔗、小麥和大麥上都有一致的報導,但是,也有相反的結果。


4.保持物質增多在溫度下降的時候,澱粉水解加強,可溶性糖(主要是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增多。除少數例外,可溶性糖的含量與植物抗寒性之間呈正相關,抗寒性強的植物,在低溫時其可溶性糖含量比抗寒性弱的植物高。BorIsenkou在比較小麥不同耐寒品種含糖量以及分蘖節含糖量和葉片含糖量之比後發現,抗寒品種含糖量為2437~3391Mg/g,而不抗寒品種僅為154.1~1836Mg/g;抗寒品種分蘖節和葉片含糖量之比為1∶0.663~0.8Mg/g,不抗寒品種為1∶0.87~0.96,說明小麥抗寒性不僅與含糖量有關,在植物抗寒鍛煉過程中,可溶性蛋白質、核酸、磷脂和不飽和脂肪酸等都不同程度增加。HeBer指出,冬小麥抗寒的原因主要依賴於比較穩定的可溶性蛋白的增加,抗寒鍛煉期間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增加,既可能有新的合成,也可能從膜上或其他結合形式中降解釋放。在核酸中,DNA不隨低溫鍛煉而變化,而RNA在抗寒品種中隨著溫度的下降而增加。用-20℃低溫處理冬小麥植株,RNA含量的增長水準與品種的抗寒性有相關性。在秋末和冬初的低溫鍛煉中,楊樹和刺槐皮層細胞膜磷脂的增加與抗寒力的提高成平行相關(表8-1)。

(二)凍害機理
1.結冰傷害凍害對植物的影響,主要是由於結冰而引起的,結冰傷害的類型有兩種。
(1)細胞間結冰傷害通常溫度慢慢下降的時候,細胞間隙中的細胞壁附近的水分結成冰,即所謂胞間結冰。細胞間隙水分結冰會減少細胞間隙的蒸氣壓,周圍細胞的水蒸氣便向細胞間隙的冰晶體凝聚,逐漸加大水晶體的體積。失水的細胞又從周圍的細胞內吸取水分,這樣,不僅鄰近間隙的細胞失水,使離冰晶體較遠的細胞也都失水。細胞間結冰傷害的主要原因是原生質過度脫水,破壞蛋白質分子,原生質凝固變性。其次是冰晶膨大對細胞所造成的機械壓力,細胞變形。再者,當溫度驟然回升冰晶融化時,細胞壁易恢復原狀,而原生質尚來不及吸水膨脹,原生質有可能被撕裂損傷。胞間結冰不一定造成植物死亡,大多數經抗寒鍛煉的植物或者說一般越冬植物都能忍耐胞間結冰。例如,冬季白菜、蔥等雖然凍得像玻璃一樣透明,但仍可安全渡過,解凍後仍能正常生長。
(2)細胞內結冰傷害當溫度迅速下降時,除了在細胞間隙結冰以外,細胞內的水分也結冰,一般是先在原生質內結冰,後在液泡內結冰。細胞內的冰晶體數目眾多,體積一般比胞間結冰的小。細胞內結冰傷害的原因主要是機械損害,原生質體內形成的冰晶體體積比蛋白質等分子體積大得多,冰晶體就會破壞生物膜、細胞器和襯質的結構。原生質體具有高度結構,一切生命活動都是有秩序地進行,胞內冰晶體破壞原生質結構,就使亞細胞結構的隔離被破壞,組織分離,酶活動無秩序,影響代謝。據觀察,結冰和解凍後,DNA、蛋白質降解,細胞質粘性降低。以小球藻為材料的試驗表明,結冰的解凍能影響它的光合放氧,如反復多次結冰和解凍,小球藻就完全不放氧,葉綠體的類囊體膜被破壞。細胞內結冰對細胞的傷害較嚴重,一般在顯微鏡下看到胞內結冰的細胞,大多數是受傷甚至死亡。

2.巰基假說這個假說是1962年萊維特(LeVITT)提出的。他認為植物對結冰的忍受程度與細胞的巰基(-SH)含量有關,凡是植株勻漿的巰基含量高的,該植物的結冰忍受程度(抗寒性)就大,它們之間成正比關係。他提出了結冰破壞蛋白質的過程:(1)細胞質逐漸結冰脫水,蛋白質分子逐漸相互接近;(2)蛋白質分子接近時,通過相鄰肽鏈外部的-SH彼此接近,兩個-SH經氧化形成二硫鍵(圖8-5,A),也可以通過一個分子外部的-SH與另一個分子內部的-S-S-基作用,形成分子間的二硫鍵(圖8-5,B)。它們的變化分別如下列反應:
2RSH+1/2O2 ↔RSSR+H2O
R1-S-S-R2+R3SH↔HSR1R2SSR3

3.膜損傷胞內結冰首先表現是膜損傷。馬克西莫夫早年研究指出,抗寒性保護物質主要影響原生質表面,減少表面的傷害。近年實驗證明,膜對結冰最敏感,如柑桔的細胞膜在-4.4~6.7℃時所有膜(質膜、液泡膜、葉綠體與線粒體膜)都被破壞,小麥分生細胞結冰後線粒體膜發生顯著損傷。
膜損傷的主要表現是:
(1)胞內結冰後細胞膜失去了選擇透性或透性增加,用電導法測定很多植物的抗寒性也確實發現冰凍處理的植物組織內電解質的外滲增加。
(2)膜脂相變使得一部分與膜結合的酶游離而失去了活性。有些實驗發現,結冰溫度主要是促使了組成膜的脂類與蛋白質結構變化,如具有不飽和脂肪酸的磷脂水解,脂類的過氧化作用等都可破壞單位膜內脂質雙分子層的排列,使膜失去半流動的鑲嵌狀態,甚至使膜出現大的裂縫,從而破壞膜與酶的結合,失去對溶質的控制能力。

(三)提高植物抗凍性的途徑
1.抗凍鍛煉進入秋季後隨氣溫降低,植物體內會發生一系列適應低溫的生理生化變化,通過體內變化提高抗凍能力,這種逐步形成抗凍能力的過程叫抗凍鍛煉。當然,植物抗凍的本領是受其原有習性所決定的,水稻無論如何鍛煉也不可能像冬小麥那樣抗凍,但即使是抗凍性強的冬小麥如不經鍛煉突然降溫,也會遭受凍害。例如,針葉樹的抗凍性很強,在冬季可以忍耐-30~-40℃的嚴寒,而夏季如人為地給以-8℃低溫即可凍死。初冬早寒流或早春的寒流對作物危害較嚴重,其原因即是初冬作物尚未完成抗凍鍛煉,而早春則隨植物發育進程其抗凍性弱。越冬作物(包括樹木)抗凍鍛煉要求有兩個階段,一是光週期階段;二是低溫階段。如北方冬至是嚴冬信號,越冬作物和一些樹木隨白晝縮短,經過一些短日影響後,植物就開始進入休眠狀態,同時,也提高了抗凍能力,如果人為地改短日為長日處理就可以影響抗凍鍛煉,降低抗凍能力。在冬小麥和一些果樹上的研究發現,其低溫鍛煉分兩次完成,先是在0~6℃下約經數天,然後再在-3~5℃鍛煉,它們就可能忍受很低溫度而不被凍死可見初秋短日條件與初冬的低溫是提高植物抗凍性的誘導因素。經抗凍鍛煉的植物其抗凍性增強,其主要原因有:(1)降低了細胞含水量,減少了胞內胞間結冰傷害,組織含水量越少其抗凍性越強。(2)積累大量保護物質,主要是植物體內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其次是脂肪、蛋白質以及核酸的含量也增加。(3)經抗凍鍛煉的植物體內脫落酸含量增加,而吲哚乙酸和赤黴酸減少,由於激素調節,植物進入深沉的休眠,降低了代謝作用,有利於保護物質的積累。

2.化學控制此法主要通過噴施一些化學藥物來控制生長和提高抗凍能力。通過天然激素和生長延緩劑與抗凍關係的研究發現,有些植物用長日條件處理會降低抗凍能力,主要原因是長日誘導產生赤黴酸,赤黴酸可以降低抗凍性,如對葉槭樹在短日下施用赤黴酸處理可降低它們的抗凍性,如果用生長延緩劑AMo-1618和B9處理,即可消除赤黴酸對抗凍的抑制作用而提高抗凍能力(圖8--6),這主要是生長延緩劑能抑制赤黴酸的合成。在小麥上用矮壯素與其他生長延緩劑來提高抗凍性已開始實際應用。脫落酸也能提高植物抗凍性,脫落酸須在短日誘導下才能形成,越冬植物抗凍鍛煉要求短日照的機理可能是有利於脫落酸的生物合成,如噴施20Mg/L脫落酸可保護蘋果苗不受凍害。細胞分裂素對很多作物如玉米、梨、甘藍、菠菜等都有增高抗凍性的作用,在冬季用苄基腺嘌呤2×10-5Mol/L濃度噴施葉面能顯著地提高越冬植物的抗凍性,低溫與細胞分裂素的相互作用有助於抗凍性的提高。

3.綜合農藝措施作物抗凍性的形成是對各種環境條件的綜合反應,因此環境條件如日照多少、雨水豐欠、溫度變幅等都可決定作物抗凍性強弱。如果秋季日照不足,秋雨連綿,幹物質積累不足,體質纖弱,或者土壤過濕導致根系發育不良,或溫度忽高忽低,變幅過劇,或氮素過多,幼苗徒長等都會影響作物抗凍鍛煉。因此農業生產上應該改善作物生育的狀況,加強田間管理,防止凍害發生。主要措施有:(1)及時播種、培土、控肥、通氣,促進幼苗健壯,防止徒長,增強素質,提高抗凍能力。(2)寒流霜凍來臨前進行冬灌、熏煙、蓋草,以抵禦寒流襲擊。(3)合理施肥,提高鉀肥比例,增施廄肥和採用綠肥壓青,這些措施都能提高越冬作物和早春作物抵禦嚴寒的能力。(4)早春育苗,採取保護性措施,如採用薄膜苗床或地膜覆蓋及塑膠大棚栽培對防止凍害都有很好效果,在早熟蔬菜和早春作物上已大面積推廣應用。



如有任何問題與資材需求,煩請洽詢本公司(0977-080428) 或用LINE諮詢 (請加入ID microgreen)
資料提供與整理:微綠有限公司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列印)
微綠有限公司   農業最佳處方籤 ( http://agri.microgreen.com.tw/ )

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

植物的逆境生理(二) 抗旱生理

植物的逆境生理(二) 抗旱生理

一、旱害與抗旱性的概念及乾旱類型
     旱害是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糧食生產的主要障礙之一,它常造成作物減產,提高農作物品種的抗旱性,已成為這些地區農業研究的重大問題。旱害(drougHT)是指由於土壤水分缺乏或者大氣相對濕度過低對植物造成的危害,植物對旱害的抵抗能力叫抗旱性(drougHT resIsTAnCe)。

(一)環境乾旱
包括土壤乾旱和大氣乾旱,土壤乾旱危害較嚴重些。
1.土壤乾旱是指土壤中缺乏植物可利用的水分,如果土壤冬季貯水全部耗盡,春夏季降雨又很少,那麼在夏秋季就會出現土壤乾旱,乾旱的土壤不能供給植物水分,植物就會出現萎蔫現象。
2.大氣乾旱是指氣溫高,空氣相對濕度小(< 20%),植物因過度蒸騰而破壞體內水分平衡,稱大氣乾旱。大氣乾旱常表現為焚風

(二)生理乾旱
     由於土壤通氣不良,鹽分過多或土溫過低等原因,使根系不能從土壤中吸收到足夠的水分,植物出現缺水,這種乾旱稱為生理乾旱。


二、乾旱對植物的危害
(一)乾旱對植物外部形態的影響
     植物生長過程對缺水最為敏感,輕微的水分脅迫就能使生長緩慢或停止。受乾旱危害的植物外形明顯矮小,莖生長受抑制,降低了莖和根之間正常生長比例,根冠比增大。在乾旱條件下植物生長狀況,常常用相對生長速率、幹物質積累速率、出葉數、葉面積的差異來評定品種間抗旱性差異。一些研究結果表明株型緊湊的品種較株型疏鬆的品種更為抗旱。大豆中直立型的小葉(垂直線呈10~15度夾角)與水準伸展的小葉相比,其葉片濕度和氣孔生長也影響很大,會使側根長度和數目減少,側根和總根長度的比例減小。發達的根系會使植物吸水效率提高,旱情減緩,Hudson對1550個品種進行鑒定,結果表明發達的根系與抗旱力呈正相關。有人研究發現,根粗、根幹重和根長密度與水稻抗旱性呈正相關,抗旱性強的高粱品種有較高的根冠比。小麥苗期抗旱性和胚根數以及木質部導管的寬度有關,抗旱的棉花品種比不抗旱的品種有更發達的根系,根內維管束數目更多。乾旱也影響了植物葉片的正常生長,抗旱性不同的作物在葉片茸毛、蠟質、角質層厚度、氣孔數目和開度以及柵欄細胞的排列上都存在著差異。葉形、葉色與取向亦與抗旱性有關,淡綠和黃綠色葉比深綠色葉可以反射更多的光,維持較低的葉溫而減少水分散失。葉片密集茸毛型大豆較稀疏茸毛型大豆更抗旱,葉面蠟質較多的小麥品種在乾旱條件下比蠟質少的品種產量更高。

(二)乾旱對植物生理生化的影響
1.對光合作用的影響
乾旱脅迫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迅速下降,抗旱性較強的品種能維持相對較高的光合速率,在玉米、小麥、大麥、蠶豆、棉花和水稻上的結果都證實了這個結論。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當葉片接近水分飽和時,光合作用最適宜。當葉面缺水達植株正常含水量的10%~12%時,光合作用降低;當缺水達20%時,光合作用顯著被抑制。由於參加植株光合作用過程中的水分僅是體內的一小部分,所以水分對光合作用的影響在很多情況下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也就是缺水首先影響原生質的膠體狀況、呼吸作用、氣孔的正常開放、同化物的運輸與轉化等方面。水分虧缺不僅影響植物光合速率,還會影響葉片光飽和點,有人測定蠶豆現蕾至始花期土壤乾旱和對照植株葉片光—光合曲線表明,蠶豆葉片光合速率隨光照強度增加而提高,當光照強度為10klx時,兩種葉片淨光合速率差異不大,當光照強度進一步增加時二者差異就十分明顯,對照植株的光飽和點為30klx。由於自然條件下光照強度一般都高於40klx,所以乾旱嚴重降低了蠶豆葉片的光飽和點,使光能利用率大為下降。

水分虧缺之所以使植物葉片光合速率降低,其主要原因有:
(1)氣孔阻力增大氣孔阻力是指氣孔開度減少或關閉時對光合作用中CO2吸收形成的阻力。氣孔阻力增大,空氣中CO2從葉面通過氣孔擴散到葉內氣室及細胞間隙受阻,同化CO2的速率降低。乾旱雖然不影響氣孔長度,但氣孔寬度因缺水而顯著下降。單位面積氣孔密度增加。一些人認為,乾旱條件下,葉片光合速率受抑制的主要因素是氣孔關閉,從而使氣孔擴散阻力急劇增大。乾旱使氣孔關閉,引起光合速率下降以老葉更甚。乾旱條件下氣孔關閉是降低水分散失、維持生長所需要的膨壓,也是保護細胞器的一種重要適應反應。

(2)CO2同化受阻氣孔阻力增加與細胞內阻力增加都可能使CO2同化受阻。細胞內阻力包括葉肉阻力和羧化阻力。前者是指CO2在細胞間隙及細胞壁中的溶解以及傳導至RuBP羧化酶反應部位的阻力;後者則是指對羧化反應的阻力,它反映了RuBP羧化酶固定CO2的能力。乾旱危害的原因之一是降低PSⅡ的效率,從而使CO2同化受阻。

(3)葉綠素合成受阻 葉綠體內參與光合作用的葉綠素合成受到許多外界因素的影響,其中水分為重要制約因素之一。葉組織在水分缺乏時,葉綠素形成受抑制,而且原有的葉綠素遭破壞,這與蛋白質合成有關。因為缺水會影響核糖體的形成,使蛋白質合成受阻,而葉綠素在活體內是與蛋白質相結合的。其直接證據是乾旱條件下,特別是長期嚴重乾旱下,莖葉發黃,葉綠素含量降低。據我們研究,蠶豆從現蕾期到飽莢期,無論什麼階段對蠶豆進行水分虧缺處理(植株上部每天13點起萎蔫,夜間恢復,保持田間持水量45%,連續7~19d)後,用活體葉綠素儀測定上中下部葉片,葉綠素的含量都明顯降低。

2.對呼吸作用的影響
乾旱對呼吸作用的影響比較複雜,大多數植物受到嚴重乾旱脅迫時,呼吸強度下降,不抗旱品種比抗旱品種下降更多,可用呼吸強度來區分品種間抗旱性差異。但也發現有些植物在乾旱時呼吸強度增高,如洋長春藤增加34%~67%,小麥增加6%等。出現這種相反現象有人認為是線粒體膜受到破壞,阻礙了呼吸鏈電子傳遞過程,破壞了呼吸鏈與氧化磷酸化的偶聯,或者說是由於抑制了有氧呼吸,因巴斯德效應而增加了無氧呼吸的結果。這時呼吸所產生的能量,並不是都用在植物生長、生物合成和維持原生質正常狀態上,呼吸鏈和氧化磷酸化的破壞,使ATP的形成受抑制,P/O比值下降,呼吸產生的能量被浪費,細胞代謝和生長發育受到阻礙。

3.對滲透調節能力的影響
滲透調節能力是指植物在乾旱脅迫下,細胞除失水濃縮外,還能通過代謝活動增加細胞內的溶質濃度,降低滲透勢,從而使細胞保持一定的膨壓以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小米、高粱、小麥、棉花等作物已被發現抗旱品種比不抗旱品種的滲透調節能力更強,植株在維持膨壓的情況下滲透勢更低。有人用兩個Ψs不同的大麥作比較,Ψs較低者無論在乾旱或是適宜條件下生長量和產量均低於Ψs較高的品種,但也有人發現大豆上較高的滲透能力與抗旱性不相關;不同抗旱性的水稻品種其滲透調節能力差異不大。

4.對質膜透性的影響
植物在乾旱脅迫下的膜傷害與質膜透性的增加是乾旱傷害的本質之一。植物在乾旱條件下所積累的生物自由基及其所誘導的過氧化氫等有毒物質,直接或間接啟動膜脂的過氧化作用,導致膜的損傷,電解質大量外滲,質膜透性增加。高吉寅等用26個水稻品種進行試驗,結果表明:在乾旱脅迫下,抗旱性較差的品種比抗旱品種電解質外滲量大,質膜透性增加大;在玉米、小麥、大豆、高粱和穀子上也有類似的報導。質膜透性變化實際上反映了植物的避旱性和耐旱性,是一種較綜合而準確的抗旱鑒定指標。

5.蛋白質分解
脯氨酸積累這方面與寒害有類似的情況,隨著乾旱植物發生脫水,細胞內蛋白質合成減弱而分解作用加強,使植物體內蛋白氮減少而游離的氨基酸增多。一方面是由於蛋白質合成代謝降低,合成代謝降低除與酶的狀態及活性大小有關係外,與有效的自由能供應也有直接關係。正如上述,乾旱時光合與呼吸作用減弱,二者所提供的用於合成的能量(ATP)必然減少,如玉米水分虧缺3小時後ATP含量減少40%,隨著ATP減少,游離氨基酸增高25%。蛋白質分解加速了葉片衰老與死亡,當複水後蛋白質合成迅速地恢復。所以植物經乾旱後,在灌溉與降雨時適當增施氮肥有利於蛋白質的合成,補償乾旱造成的損失。在乾旱脅迫下,植物迅速積累脯氨酸,肯布林(KeMBle)與麥克弗森(MACPHerson,1954)最早發現,萎蔫的多年生黑麥草蛋白質降解的氨基酸、醯胺或多肽在數量上都少於蛋白質原有的含量,唯有脯氨酸含量大大超過了原有含量。在水分正常的植物體中游離脯氨酸含量為0.2~06Mg/g幹重,當乾旱脫水時脯氨酸迅速增達4~50Mg/g幹重。SIng等測定了10個大麥品種脯氨酸含量,結果表明,在乾旱下抗旱品種比不抗旱品種積累更多的脯氨酸,因此建議脯氨酸可作為抗旱鑒定指標。在大豆、玉米、小麥、高粱、水稻、豌豆上的結果支持了SIng的結論。在乾旱下脯氨酸的積累可能是以下三個原因所致:
①蛋白質分解產物;
②脯氨酸合成酶活性增加;
③脯氨酸氧化作用減弱。
脯氨酸增多是這三方面生化反應的共同結果。同樣的大麥品種進行試驗,發現在同樣的葉片水勢下,不抗旱品種比抗旱品種積累更多的脯氨酸,故認為乾旱脅迫下脯氨酸積累是乾旱傷害的結果,不能用作抗旱指標。有些植物如菠菜、萵苣等在乾旱下並無這種生化反應。所以脯氨酸積累的生理意義至今仍不能肯定,脯氨酸能否作為抗旱指標仍爭執不下。看來,在把脯氨酸含量作為抗旱性鑒定指標之前,需進一步弄清脯氨酸與抗旱性的關係。

6.激素變化
植物遇到乾旱後,萎蔫對植物體內源激素的影響,總的規律是促進生長的激素減少而抑制生長的激素增多,其中最明顯的是脫落酸(ABA)含量增加。發現植物在-10×105~-12×105PA水勢範圍內,水勢每降低104PA,ABA含量顯著增加,隨著ABA增多,脯氨酸含量也相應增高。採用14C-甲羥戊酸飼喂試驗證明,乾旱時ABA積累是由於ABA合成增多。SAMeT等測定表明抗旱的大豆品種比不抗旱的品種在乾旱下積累更多的ABA,在玉米和高粱上也有類似報導。Jones建議應該採用在自然狀況下ABA含量低,在乾旱下ABA迅速積累的品種,這種品種具有較強的抗旱性。但是,乾旱卻能抑制根內細胞分裂素(CTK)的合成,因此受旱的植物葉片內細胞分裂素減少,這也可能是受旱植株蛋白質合成減少的原因之一。乾旱時主要是改變了體內CTK/ABA之間的平衡,降低了其比值,提高了RNA酶活性,改變了質膜的結構與透性,降低了合成代謝物(主要是蛋白質、核酸)活性。此外,還發現乾旱引起乙烯增加,如棉花幼鈴受旱時往往因乙烯增多而造成棉鈴脫落。

7.酶活力的影響
乾旱脅迫可以影響植物體內多種酶的活力。抗旱性強的植物在乾旱條件下有較低的核糖核酸酶和磷酯酶的活性,抗旱性弱的植物正好相反。過氧化物酶活性與大豆抗旱呈負相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對植物的抗旱性影響很大,小麥幼苗SOD活性與幼苗抗旱性呈正相關,所以SOD活性可以作為抗旱指標。

三、乾旱傷害植物的機理

(一)機械損傷假說
     主要觀點是使植物死亡的並不是失水本身,而是由失水與再吸水時所造成的機械損傷。植物細胞失水時,細胞壁和原生質體都收縮。對於細胞壁較厚而硬的細胞,其細胞壁收縮性差,當細胞收縮到一定程度時,胞壁停止收縮,而原生質體繼續收縮,原生質體就會被拉破。對於細胞壁薄而軟的細胞,細胞壁會與原生質體一起向內收縮,整個細胞折迭得像手風琴一樣,原生質體會受到機械損傷而死亡。由此可見,凡是具有下列性質的細胞,都有較強的抗旱性:細胞滲透勢低,使細胞折迭程度低;細胞小,細胞形狀不會顯著變化;原生質體彈性大,能抵抗機械損傷。

(二)巰基假說
     植物細胞失水,會使細胞質的蛋白質凝聚,原生質由溶膠轉變成凝膠。蛋白質分子因失水而相互靠近,相鄰兩條肽鏈的巰基(—SH)氧化形成二硫鍵,蛋白質空間構象破壞,蛋白質發生變性,使它的還原能力降低。實驗證明,抗旱性與巰基含量相關,萎蔫葉片還原能力降低。甘藍葉片脫水試驗證明,脫水時分子間二硫鍵增多與細胞受傷害程度成正比,分子間二硫鍵的增多是引起細胞傷害的原因,包括膜蛋白也會發生變性。

四、作物抗旱性及提高抗旱性的途徑

(一)作物的抗旱性
     作物抗旱性是作物的一種適應性反應,是指作物具有忍受乾旱而受害最小、減產最少的一種特性。適應於乾旱條件的形態結構是:根系發達而深紮,根/冠比大(能有效利用土壤水分,特別是土壤深處水分,並能保持水分平衡);葉片細胞小(可減少細胞收縮產生的機械損傷);葉脈緻密,單位面積氣孔數目多(加強蒸騰,有利吸水)等。適應于乾旱條件的生理特徵是:細胞液的滲透勢低(抗過度脫水),缺水條件下氣孔關閉較晚,光合作用不應立即停止和酶的活性仍佔優勢(仍保持一定水準的生理活性,合成大於分解)。

(二)提高作物抗旱性的途徑
選育抗旱品種是提高作物抗旱性的基本措施,這裡著重討論提高作物抗旱性的生理措施。

1.抗旱鍛煉
     鍛煉就是使植物處於一定的不良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後,使植物增加對這種不良環境的抵抗能力。抗旱鍛煉就是使植物處於適當的缺水條件下,經過一定時間,使之適應乾旱環境的方法。在農業生產上已提出許多抗旱鍛煉方法,如“蹲苗”、“擱苗”、“餓苗”及“雙芽法”等,都是有效的方法。玉米、棉花、煙草、大麥等廣泛採用在苗期適當控制水分,抑制生長,以鍛煉其適應乾旱的能力,這叫“蹲苗”;蔬菜移栽前拔起讓其適當萎蔫一段時間後再栽,這叫“擱苗”;紅薯剪下的藤苗很少立即扡插,一般要在陰涼處放置1~3d甚至更長的時間,這叫“餓苗”。試驗證明,經鍛煉的苗,根系發達,植株保水力強,葉綠素含量高,以後遇乾旱時,代謝比較穩定,尤其表現蛋白氮含量高,幹物質積累多。
     “雙芽法”是播前的種子鍛煉,1934年金傑裡等人在這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他們認為,種子經過乾旱鍛煉能夠提高作物抗旱增產能力。其方法是,讓種子吸收一定量的水分,在10~25℃保持濕潤通風若干小時,最後將種子曬乾至原重,除有些品種處理一次外,一般品種處理2~3次效果最好。

2.礦質營養
     氮、磷、鉀在調節作物體內各種代謝活動中起相當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提高氮素營養水準,尤其是在作物生育後期施氮肥,有推遲作物早熟的作用。營養元素能促進作物早期營養生長,增加根系重量、長度、密度,增強了根系向土壤深層擴展的能力,有利於作物更有效利用土壤深層儲水,而使植物保持良好的水分狀態。並且,由於營養元素改善了作物體內生理活動,促進了作物的生長,光合作用、同化物運輸等,使幹物質量和產量猛增,從而提高了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氮、磷、鉀三種營養元素對植株葉片氣孔導度的影響,普遍有以下規律:供水充足或輕度乾旱時,高營養水準植株葉片氣孔導度較小。一些學者認為,低營養水準植株遇到乾旱後,葉片氣孔不能夠完全關閉是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實驗證明,麥類作物在孕穗期前追施磷肥能顯著地提高抗旱性。磷的主要功能是增加有機磷化物的合成,促進蛋白質的合成,是提高原生質膠體的水合能力,增加抗旱性。鉀能改善作物的糖代謝,增加細胞的滲透濃度,保持氣孔保衛細胞緊張度,有利於氣孔張開,有利於光合作用。大麥在水分臨界期缺水,未施鉀肥的植株總含水量為65.9%,而播前施鉀肥的含水量可達732%。微量元素中硼與銅也有助於作物的抗旱作用,硼的作用與鉀相似,銅能顯著地改進糖與蛋白質代謝,在土壤缺水時效果更明顯。此外,銅還能促進花粉生活力,以燕麥花粉的生活力來說,在土壤水分只有13%時,花粉60%是活的,而播前施銅的活花粉高達91%,到水分臨界期施銅的仍有89%的活花粉。

3.生長延緩劑及抗蒸騰劑的使用
     生長延緩劑目前在農業生產上應用比較多的是矮壯素(CCC),它可促進氣孔關閉,減少蒸騰失水,具有明顯提高作物抗旱性的作用。雖然脫落酸也具有這種生理功能,但價格高缺乏實際應用價值,脫落酸既是一種生長延緩劑又是一種抗蒸騰劑。一般旱地作物在乾旱來臨前噴施CCC對抗旱增產是有利的。但生長延緩劑提高作物抗旱性的機理並不是降低蒸騰作用,很多實驗發現,用CCC噴施植物後需水量反而增高(每產生1g幹物質所消耗的水分克數),但經處理的植株在乾旱條件下能夠殘存下來,而且產量有所提高,其產量增加的原因是增加了細胞的保水能力,能防止細胞因脫水而受到損傷,為其後的代謝提供了適宜的水分環境。

4.化學誘導
     實驗證明,種子播前進行乾旱鍛煉時採用一些化學藥物浸種也能提高作物抗旱性。如用025mol/L CaCl2溶液浸種20H或用硼酸浸種,或用0.05%ZnSO4噴灑葉面都能提高作物的抗旱性和抗熱性。有人用穀子風乾重30%、40%、50%的水分及40%的硼酸溶液浸種,反復三次,結果大田增產25%。這些化學物質的誘導機理目前還不清楚,但從理論上說,這些化學物質只要能誘導蛋白質與RNA的生物合成,就能夠提高作物的抗旱性和抗熱性。





如有任何問題與資材需求,煩請洽詢本公司(0977-080428) 或用LINE諮詢 (請加入ID microgreen)
資料提供與整理:微綠有限公司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列印)
微綠有限公司   農業最佳處方籤 ( http://agri.microgreen.com.tw/ )

植物的逆境生理(一) 逆境的介紹


植物的逆境生理(一) 逆境的介紹

在自然界中,植物分佈極其廣泛,生長的環境十分複雜,變化無常,差異顯著,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經常遇到環境條件的劇烈變化。當其變化幅度超出了植物正常生長發育所需的範圍時,即成為不良環境因素。對植物生存與生長不利的不良環境稱逆境(stress),主要包括乾旱、寒冷、高溫、澇害、鹽鹼、病蟲害和環境污染等。逆境是各種環境因素對植物生長和生存不利的總稱,逆境可以影響植物水分、光合作用、呼吸、代謝等過程。在地球上比較適合於栽培作物的土地不足10%,其餘為乾旱、半乾旱、冷土、鹽土和堿土。植物對不良環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能生存,有的死亡,能生存的植物是對不良環境適應的結果。植物對逆境的抵抗和忍耐能力叫植物抗逆性,簡稱抗性(hardiness)。抗性是植物對不良環境的一種適應性反應。研究不良環境條件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稱逆境生理(stress physiology)。

植物對逆境的抵抗方式有兩種:
1.逆境逃避(逃避性)(sTress esCAPe):
植物通過種種方式摒拒逆境對植物組織施加的影響,不需在代謝上產生相應的反應,這種抵抗方式叫逆境逃避,如有些植物通過生育期避開某一季節的不利因素,沙漠上的仙人掌通過在體內貯存大量水分、降低蒸騰作用來避免乾旱影響,有的植物則靠厚角質層、茸毛和葉片在陽光下的捲縮摒拒乾旱的影響。

2.逆境忍耐(耐性)(sTress TolerAnCe):
植物通過代謝反應來阻止、降低或者修復由逆境造成的傷害,使其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動,這種抵抗方叫逆境忍耐,如苔蘚植物能忍耐極度乾旱的環境能在岩石上生長,有些細菌和藻類能生活在70~ 80℃的溫泉中。這兩種抗性有時並不能截然劃分,一般抗性實際上是兩種抗性的混稱。植物對逆境抵抗往往具有雙重性,某一逆境範圍植物表現逃避性抵抗,超出某一範圍時又表現出耐性抵抗。


植物所遇到的逆境概括起來可分為四大類:
1.由於氣候造成的逆境,如乾旱、炎熱、冷害和凍害等。
2.由於地理位置造成的逆境,如土壤中鹽分過多或缺水、光強度過高、海拔過高以及高山逆境等。
3.由於生物因素造成的逆境,如病害、蟲害、雜草等。
4.由於化學因素造成的逆境,如鹽類、離子、氣體、除草劑等,特別是人為的環境污染造成的逆境。



如有任何問題與資材需求,煩請洽詢本公司(0977-080428) 或用LINE諮詢 (請加入ID microgreen)
資料提供與整理:微綠有限公司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列印)
微綠有限公司   農業最佳處方籤 ( http://agri.microgreen.com.tw/ )


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

番茄病毒病 (毒素病、瘋欉) 病徵圖 ( I )

番茄病毒病 (毒素病、瘋欉) 病徵圖 ( I )



番茄病毒病的種類包括:
  • 番茄捲葉病毒(Tomato leaf curl virus)、
  • 胡瓜嵌紋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 番茄嵌紋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
  • 番茄斑點 萎凋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
  • 馬鈴薯病毒 Y(Potato virus Y)等。

病徵依感染的病毒種類、栽培品種及環境因素而異,
  • 主要發生在葉片,呈黃綠不均的嵌紋,
  • 偶有壞疽條斑或水浸 狀斑,
  • 葉片受害後,呈凹凸不平、皺縮或畸形,
  • 新葉顏色變淡黃,葉片縮小或變細如細繩狀, 
  • 植株矮小,嚴重者生長停頓,甚至枯死,


番茄捲葉病毒: 
主要經由銀葉粉蝨持續性傳播,即使蟲口密度低,仍具致病力,番茄感病後整株葉片向 上捲縮,葉柄向下垂,葉背向上,葉脈紫色,節間縮短,植株淡黃色,新葉呈黃綠不均的嵌 紋,偶有壞疽條斑或水浸斑,表面呈現凹凸不平、皺縮或畸型,嚴重時葉片會變細變狹,只開花不結果,雖結果但果實畸形,影響品質及產量,甚或造成廢園,幾乎無收穫可言。


























防治方式
  • 均可經由機械傳播,近年來在田間調查的結果發現感染此類病毒大都是藉由農友在整枝、摘除側芽時的機械傳播,一植行中若有一、兩株罹病,藉整枝摘芽就可迅速傳播開。
  • 田間寄主與媒介昆蟲周年不間斷,蚜蟲及銀葉粉蝨在乾燥的氣候蟲口密度不斷增加,病毒病害危害猖獗。
  • 防治方法主要為選用抗病品種、避免機械傳播、選用健康種苗、發現病株及早拔除、防治媒介昆蟲如蚜蟲、薊馬及引起番茄捲葉病毒病之銀葉粉蝨。 

防治害蟲非農藥資材


資料來源: 花蓮區農業專訊 44:24-25
圖片來源: 微綠有限公司



如有任何問題與資材需求,煩請洽詢本公司(0977-080428) 或用LINE諮詢 (請加入ID microgreen)
資料提供與整理:微綠有限公司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列印)
微綠有限公司   農業最佳處方籤 ( http://agri.microgreen.com.tw/ )

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

農業常見蟲害系列─小菜蛾在番茄葉面為害病徵(剝食葉肉,食葉肉留下上表皮葉窗)


農業常見蟲害:小菜蛾



  • 在十字花科或番茄園裡常見到下列這種病徵,葉脈枯黃,看似病害造成。


葉脈枯黃  (圖片來源:微綠有限公司)

葉脈枯黃  (圖片來源:微綠有限公司)

葉脈枯黃 (圖片來源:微綠有限公司)

  • 翻過來看葉背,可以發現葉肉被吃掉了,只留下"葉窗"。


葉肉剝食,留下葉窗  (圖片來源:微綠有限公司)

葉肉剝食,留下葉窗  (圖片來源:微綠有限公司)

葉肉剝食,留下葉窗  (圖片來源:微綠有限公司)

葉肉剝食,留下葉窗  (圖片來源:微綠有限公司)


  • 這種葉肉剝食的跡象很明顯就是「小菜蛾」所造成的危害。葉窗乾掉之後就形成枯黃狀,容易造成誤判。


終齡幼蟲 (Mature Instar)
圖片檔來源:吳士緯 (http://taibnet.sinica.edu.tw/chi/taibnet_addpicture3.php?name_code=347356&id=4425&PHPSESSID=d3o8om4qnb1pn1qsffdv9jrmd1)

簡易判斷典型徵狀: 剝食葉肉,食葉肉留下上表皮窗

小菜蛾 
分類地位:鱗翅目(Lepidoptera) 菜蛾科(Lepidoptera) 
學名: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 
英名:Diamond-back moth 
俗名:吊絲蟲 


  • 小菜蛾一年發生 15~21 世代,屬於完全變態成蟲→卵→幼 蟲→蛹,成蟲體翅皆暗色小型之蛾類以露水或花蜜為食,交尾後 雌蛾在葉上或葉背產卵。
  • 卵橢圓形,約 7~10 粒ㄧ堆淡黃而略帶 綠色。幼蟲頭部灰褐,體中央膨大,兩端漸尖細,以幼蟲期危害 常由下表皮啃食葉肉而剩上表皮;亦會由上往下啃而殘餘下表 皮,被害葉成洞窗眼之危害狀,心稍危害最嚴重。
  • 性活潑但又膽 小,受驚嚇時會吐絲下垂,菜農稱吊絲蟲,老熟幼蟲化蛹於葉上 之粗繭內,蛹黃綠色。 小菜蛾世代短,繁殖能力強,種植之十字花科之蔬菜、花卉無一能倖免,被害以生育期較長之作物如甘藍、包心白菜、包 心芥菜、花椰菜、蘿蔔、蕪菁及紫羅蘭,每年中秋天氣轉涼溫度 在 25℃以下時開始發生。
  • 雲嘉南地區至 5 月中旬梅雨來時密度降低;如冬季低溫來的慢則發生較慢,冬天氣象如無帶有雨之寒流 過境則密度常居高不下;夏季菜園無小菜蛾之密度。往昔在深秋 9 月下旬或 10 月上旬開始發生,暖冬效應田間去年延至三月中旬 才開始發生,今年則在 10 月下旬才漸漸發生。 


推薦非農藥防治資材


※ 防治使用上有任何問題歡迎來電或加入LINE諮詢 



如有任何問題與資材需求,煩請洽詢本公司(0977-080428) 或用LINE諮詢 (請加入ID microgreen)
資料提供與整理:微綠有限公司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列印)
微綠有限公司   農業最佳處方籤 ( http://agri.microgreen.com.tw/ )

 

版權所有

版權屬微綠有限公司
使用本部落格所有資料必須加註引用來源
歡迎線上資訊交流使用,如需應用於商業行為,
請洽詢取得授權。
若本部落格發表之文章若有侵權問題請來信告知,將立即改善處理。

線上商店

歡迎參觀我的賣場 歡迎光臨我的商店